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说“大和号必须死,日本才能活”? | 循迹晓讲

瑞鹤 循迹晓讲 2020-10-06




循迹晓讲

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


作者:瑞鹤

图片/排版/校对:循迹小编


全文约5100字,大约需要12分钟

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

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


89年前的今天,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侵占东北三省军事行动,东北军统帅张学良下令不抵抗,不到五个月时间,东北全境沦陷。


随后,国联派遣由英国人李顿率领的调查团赴中国东北。


1933年2月24日,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,日本1票反对,通过了19国委员会关于接受《李顿调查团报告书》决议,重申不承认伪满洲国。


日本于3月28日以抗议该报告书为由,宣布退出国际联盟,从此日本在国际上陷入空前的孤立。


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恶化,日本军部加紧扩军备战,面对未来与美国的战争,日本海军想到用举国之力建造“大和级战列舰”,妄想用大炮巨舰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决一死战。


大和号战列舰和她的姊妹舰武藏,在军迷和历史爱好者眼中可谓是一个图腾般的存在。围绕着这一级“史上最大的战列舰”,赞誉和诋毁的言论都是非常多的。

 

日本人亲手建造了这两艘战列舰,而他们在战后对这两艘船有很矛盾的心理


一方面,日本人很为大和号自豪,现在去日本还可以去吴市参观那里的“战舰大和博物馆”,博物馆附近,当年建造大和号的船坞还留着,上面有现在日本人的题字——“战舰大和诞生之地”,言辞中的骄傲之情不难想见。

 

▲“大和”级战列舰,旧日本海军的图腾,本文作者制作的武藏号战列舰模型 图源:瑞鹤


可是另一方面,战后日本人也对“该不该建造大和号战列舰”进行了反思,在民间的舆论中,战舰大和被誉为“昭和三大马鹿(蠢货)”之首,那言外之意就是“不该造这艘战列舰”。

 

日本人对战舰大和的矛盾心理在影视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
▲《阿基米德大战》中的大和号 图源网络


2005年,日本拍了一部《男人的大和》,那部电影聚焦的是大和号战列舰的最后一战。

 

而2019年,日本电影《阿基米德大战》针对“该不该造大和号战列舰”的问题进行了探讨。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剧透了,电影里一个观点提的很有意思——“大和号必须死,日本才能活”。

 

那么,真的是这样么?

 

01
造价昂贵的战舰大和


大和级战列舰在整个战列舰史上都算得上空前绝后的巨舰。

 

20世纪30年代,日本国会中公开的每艘大和级战列舰的造价是9800万日元,而实际上每一艘大和级战列舰的造价超过了1.7亿日元(有说法实际费用为1亿2898万3091日元)。


要注意当时的日元跟现在可不是一个概念,这1.7亿日元放到21世纪,这笔钱接近3000亿日元,也就是25亿美元左右,相当于10个球星内马尔的转会费用,真的是一笔超乎想象的巨款了。

 

有人说,大和号不是日本海军的机密武器么,为什么要报备国会?难道不可以暗地里偷偷建造,最后来个“震惊!美国慌了”的大杀器?

 

▲方生老师主讲的《明治维新》知识专辑,长按即可识别购买


这是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现代国家理念,人们不再认为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,天皇虽然在名义上管辖着一切,但是任何的国家支出都来自于对平民财富的税收,造军舰当然也不例外。

 

所谓现代国家,“国家花的每一分钱都必须对国民有所交代”是一个深入人心的理念,每年的军费预算就算是走形式,国会也必须审批才能通过。

 

 

▲舾装中的大和号战列舰 图源网络

 

不过大和这样的战舰毕竟要在性能上碾压英美鬼畜,所以绝对不能让外国人从造价上推断出日本在造什么,不然这样的国之重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日本人在造价上做手脚是必然的。呈现国会的预算上,一艘大和级战列舰的造价是9800万日元,这笔钱“看上去也就可以造一艘一般的战舰”罢了。

 

实际上,日本海军为每艘大和级战列舰虚构了三艘驱逐舰和0.5艘潜艇,还提高了飞龙号航空母舰建造的报价和金刚号战列舰的改造报价,这样一来,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的实际造价就在账上被平了。

 

对于当时深受军国主义影响的日本民众来说,看到自己的血汗钱被拿来发展了海军,自然也是没意见的,至于造什么军舰,反正大日本海军天下无敌就对了。

 

▲电影《阿基米德大战》截图 图源网络


我们刚才说过,每一艘大和级战列舰实际的造价在1937年是1.3亿日元,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.29%,或者整个国家预算的3%。

要知道整个1940年,全日本民间住宅总投资也不过1.38亿日元,道路建设费用是1.35亿日元。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加起来的造价,相当于全日本一年不盖房子不修路的成本。

 

实际上,在日本海军的计划中,大和级战列舰至少要建造四艘,这样的吞金巨兽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日本,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。


 

02
大和级战列舰是否毫无必要?


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建成服役之后长期充当联合舰队旗舰,在后方无所事事,最后被美军航空兵炸沉。


站在后世的角度,很容易得出“大和级战列舰大而无当,毫无用处”的结论,除了让美国人浪费了一些鱼雷炸弹,它们还能干什么?(关于大和级二号舰武藏的最后一战,我在公众号“尼伯龙根工厂”写过一篇小文,链接如下——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LSV5p0zaIh1wPR8Qpgl9mg)

 

而且不仅后世批评大和,在决定建造大和之前,日本海军内部就有很强烈的声音反对建造这样的巨舰,比如山本五十六、大西泷治郎,他们都是主张“未来的海战都是要用飞机去打的”。


大西泷治郎的态度更加强烈,说“把造大和的材料给我,我能造几千架飞机,把美国的军舰都给炸沉”。为这事儿他还想找海军军令部当面陈词,但被拦住了——“天皇也是要排场的啊,大和战舰就是天皇陛下的排场。”

 

▲1943年,裕仁天皇“御临幸”战舰武藏,两艘大和级战舰的确是给足了日本海军面子 图源网络

 

似乎山本五十六和大西泷治郎有先见之明。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,那就是“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去指责前人是容易的”,而任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都不具备预测未来的能力。


决定建造大和级战列舰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,那会儿整个世界上,大炮巨舰主义是海军绝对的主流,纵然有一些人看到了航空兵潜在的能力,但这些“洞察”是基于一些演习,而不是任何实战的经验


接受新的事物总是需要一个过程,而20世纪30年代的海军军人们又都是从小目睹着几次舰队大决战成长起来的,想让海军主流接受“航空主兵”的概念,在飞机还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确实太难了。


不惟日本海军,整个世界的海军,那会儿都这样。

 

对日本海军来说,情况可能更严峻一些。这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。首先是日本海军的传统


这个传统可不是说说而已,自打明治维新之后,日本海军历次海战的胜利都是建立在军舰的大炮之上,对于他们而言,并不知道除了“大炮巨舰”之外任何获取胜利的可能。


日本人的性格凡事认真,但很容易走极端,换句话说,他们很容易把过去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,并固化成一些教条主义的东西。也不能说“这些过去的经验”是不对的,但是一旦把这些东西固定成教条,去指导将来不确定的未来,那就会导致深重的灾难。

 

反映对马海战的油画作品。这场海战的大胜使得日本海军思维愈发的固步自封了 图源网络


对于日本海军来说,他们从经验中提取的教条就是《海战要务令》,这个要务令并没有给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留出太多的空间,大日本海军的主力只能是战列舰,不能是别的——这件事情也不是没人提出质疑,但是思维的惯性十分可怕,说起来这样思维的惰性也是人性的弱点。


既然有现成的指导,我为什么还要挑战权威啊。所以,我们站在后世的角度来讲能看得出大和级不合时宜,但在当时主流的意见中,大和级战列舰必须造。

 

其次,比“精神传统”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经济实力


日本海军很清楚,凭借自己的国力想和假想敌美国比拼战舰数量非常不现实,那就只能在质量上取胜,凭借着几艘超级战列舰扭转乾坤。


当时的日本是第三海军强国,但其综合国力比之于英美差的很远。对于英美来说,战舰之外再造几艘航空母舰虽然也要花费巨大,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。


但对于日本而言,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资本同时建造超级战列舰和足够多的航空母舰,这就是个二选一的选择题,不存在“我都要”的可能。我们带入当事人的视角,既然日本海军过去的成功都是靠着大炮巨舰,那有什么理由在这个重大决策上改弦更张呢?

 

所以站在当时日本海军决策层的角度来看,大和级战列舰是必须要去造的。虽然在后世看来,“两艘大和级战列舰的花费足够造四艘翔鹤级航空母舰了”。


▲“战舰大和博物馆”内的1:10大和号模型 图源网络


问题是,就算把大和级战列舰的资源都拿来造航母,能造的出来么,造出来能有战斗力么?

 

造船这件事情不是说有钱有材料就能造的(更何况日本这些东西都缺),总得有场地吧。


当时全日本能造大军舰的船坞都是有数的,如果这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改建成四艘翔鹤级航空母舰,那么能找得到四个大的船坞容纳这些航母么?


别忘了,当时其他海军的主力战列舰也在进行现代化改造,也要占用船坞资源。当真“航空主兵”造航母去的话,日本的船坞是不够用的,这是很现实的问题。

 

▲翔鹤号航空母舰的设计者在舰体前留影,这么巨大的航空母舰也是要占大船坞的 图源网络

 

除了船坞之外,还有熟练工人呢,日本真能找到更多的熟练工人造航母?真能找到更多的熟练工人造更多的飞机?就算有了航母有了飞机,那么,日本真的能找到更多的精英飞行员?这些问题哪一个不比船坞更难解决?


日本到了二战末期,其实也是有航母的,也不缺飞机,但他们没有合格的飞行员了,于是许多的飞机只能去神风,那些个航母也就只能在港口里挨炸。

 

▲战争末期被炸沉在军港里的天城号航空母舰,光有航母没有后续的跟进,就是这样的下场 图源网络


说白了,真要航空主兵,意味着整个海军的深层架构进行变革。这绝不仅仅是“造什么船”这么简单的事情。所谓的改革,组织和思维的革新是最难的,纵观历史,从来如此。

 

所以,大和也只能是这样的大和,在当时,没有任何别的选择。

 


03
大和号真的毁了日本吗?


电影《阿基米德大战》当中,反对建造大和号的观点是这样的,“如果这样的战舰真的建成了,日本就要同美国开战,到时候日本就万劫不复了。所以,不论如何,都必须阻止这样的战舰建造计划”。

 

真是这样么?

 

我们应该知道的一点事实是,日本海军很早就把美国当假想敌了。多少年以来,日本海军就是这样子向议会要军费,虽然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也知道,真要同美国打起来,日本无论如何都不是对手,“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”。


正在沉没的大和号战列舰 《阿基米德大战》


但在许多情况下,谎言说着说着自己就信了,于是昭和时代以来,日本屡次在国际上制造事端,更是慢慢地蜕变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,政府不能控制军队了,军队当中的中下级军官更是屡屡“下克上”,先搞出个大新闻再说。


这样子,日本军队是越来越狂妄,而国家在国际上愈发孤立,这才是日本滑向万劫不复深渊的根本原因。

 

就算没有大和号战列舰,山本海军大将不也计划着用航空母舰偷袭珍珠港么?历史中的山本对于日本的国运并不无辜,但是他也清楚,面对一场怎么看都赢不了的战争,第一次偷袭就取得决定性战果是他唯一的选择。


换句话说,只要日本是那种军国主义体制,有没有大和号,结果其实没什么区别。

 

▲听到“玉音放送”痛哭不易,长跪不起的日本民众 源网络


咱们中国人对吴越争霸的故事不陌生。吴王夫差是怎么灭亡的呢?有人说是勾践卧薪尝胆,有人说是美人计,等等等等。但是《国语》中记载了一段魏文侯君臣的对话,很有意思,这段对话不难,全文摘录于此。

 

“吴之所以亡者何也?”

 

对曰,“百战百胜。”

 

文侯曰:“百战百胜,国之福也,吴之所以亡者何也?”

 

对曰:“百战则民疲,百胜则主骄。以骄主,驭疲民,未有不亡者也。

 

这段话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昭和年间的日本身上,都不用改动一个字。要不怎么说,太阳底下无新事呢。

 

所以,军国日本的灭亡,有没有大和号其实都一样,有些事情是早就注定的,不是一艘船能够左右。

 


04
大和必须死,日本才能活

电影《男人的大和号》当中,有一个镜头给我印象很深刻。

 

当时船上的官兵接到了出击命令,也知道这是一次必死的任务,有人就觉得“这样去死很不值”,在船上还爆发了小小的骚乱。一名军官面对这样的疑虑,这么给大家的赴死去找理由——为了日本的新生,你们要做赴死的先驱,这不是你们的夙愿么?

 

▲ 源《阿基米德大战》


类似的话在《阿基米德大战》中也有出现。大和号的设计师(以平贺让为原型)坦白地说,他也知道日本跟美国打仗必败无疑,所以,他要让大和号替日本去死,这样才能迎来国家的新生。

 

真是这样的么?当时的人果真有这么高的觉悟?恐怕未必是这样的。

 

但确实,大和沉没,日本战败之后,的确这个国家迎来了新生。这样的新生,是建立在彻底战败,无条件投降的基础上的。面对祖国的战败,有的人走不出来,但更多的人“拥抱战败”,这才有了战后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日本。

 

所以,说“大和必须死,日本才能活”,也不能说错。但这里的大和,指的不仅仅是一艘战列舰。


▲ 源《阿基米德大战》


1945年4月7日,战舰大和携带着单程燃料向冲绳方向做决死突击,途中被美国舰载机的饱和攻击击沉。


十年前,我看到过旅日华人俞天任先生写的文章,提到战舰大和的沉没,他说了一些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——

 

“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海军的象征,更是东亚人民苦难的象征。没人说得清战舰厚厚的钢板,有多少是靠着东北老百姓卖儿女的钱凑出来的,也没人说得清战舰高耸的桅杆上的雷达天线,有多少是来自日本娼妓的卖身钱.......今,这些都没了,沉在了太平洋的底下。

 

只有这些都彻底没了,一个国家才能迎来新生吧。当时的人未必有意识,但的确,大和之死才是日本新生的开始,只是,这个代价太过于沉重了

▲方生老师主讲的《日本投降》知识专辑,长按即可识别购买


(完)


阿拉莫之战:德州人民如何对付独裁者?| 循迹晓讲


西方人为什么对花木兰情有独钟?| 循迹晓讲


「核弹炸地球」:为何野生国师总站在反人类的一线?| 循迹晓讲


求解:为何近代中国人如此憎恨波兰?| 循迹晓讲


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